心靈小憩 > 電影《接觸未來》課後討論與分享
電影《接觸未來》課後討論與分享
作者:學生群

卜遠程

片頭一開始的嘈雜聲音與宇宙中各種星球的運行,暗示了兩種對比。一個是人類社會發生的各樣歷史事件(甘迺迪被殺、1941、1939),且大多是負面的。另一方面,整個宇宙仍按照一個看似雜亂,但科學家們卻不斷努力在其中尋找規律,進而去探索生命的起源與未來。人類的歷史事件以聲音或影像的無缐電波的形式不斷的向外發散,不但淹沒在這宇宙的運行中,更對宇宙似乎毫無影響,甚至微不足道(寂靜無聲)。

再次聲音的出現,卻是女主角小時候對著無線電發射器所傳達到未知的遠方的聲音:CQ this is W-9 GFO here. Come back? 從有聲、無聲、到有聲,似乎在傳達另一種價值觀:人類自以為重要的聲音(事件),在宇宙中一樣會煙消雲散,但一個簡單且看似無意義的呼叫,卻會成就重要的目的(未來因持續探測而發現其他星系所發出的訊號)。更有趣的是,在末了當大家又開始以人類自認的「有價值」來批判與外星人接觸的經驗時,卻無法接受僅是單純的為了安慰女主角幼年喪父,且無法再與父母連繫的痛苦。

再大的天線都無法與逝去的親人連繋,這裡已經透露出兩個概念:第一,人們相信科學無法突破死亡所造成分離。第二,不論再怎麼相信科學的人(女主角長大後)仍有許多非科學的需要(愛、被愛、思念...)

不論正直與否、是否有私心,大多數的科學家也都是依循既有的天文物理架構,尋找或研究如黑洞、宇宙射線等,但女主角愛莉卻在尋找「小綠人」(外星人),這讓較為認同與支持愛莉的肯特都很難向其他的科學家啓齒介紹她。

科學家因為研究的主題脫離一般人生活的經驗,且內容非常複雜,因此習慣性的無法與一般人討論工作內容,自然容易與人產生疏離,變得不善溝通與交際。喬斯雖然非科學家,但卻立刻聽出愛莉這種模糊且避重就輕的回答。

第一次見面時,喬斯送愛莉指南針,但愛莉想了想就還給喬斯,愛莉似乎認為自己不需要,展現一種自信、相信自己的人生觀。喬斯雖是相信上帝的基督徒,但對科學的認識與態度仍是正面的,這也表達出神學與科學可以不相排斥或抵觸。喬斯與愛莉在一起時,喬斯所關心的都是人性的需要(父女關係、父親的死、難過、不容易、孤獨)。但愛莉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逃避談論這話題,一心想著工作,急著躲到工作中把自己藏起來。

在愛莉幼小的心靈,因為失去唯一且摯愛的父親,可説是處在傷痛症候群中,另一方面也是透過她最熟悉且渴望的天文,來舒緩與宣洩心中的悲傷。在葬禮中,牧師雖用真理來開導與安慰愛莉,但卻似乎適得其反,讓愛莉更加以理性分析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再次對著無線電發射器傳達到未知的遠方:「CQ this is W-9 GFO here. Come back? 」來表達對父親的極度思念。

所謂的「現實的科學家」(如德魯姆林),其實重點不在他們多麼的市儈、政治權謀、無理想性、甚至爭權奪利,若表達得太多或手法不夠細膩,反而會落入了邪惡與正義這種過度單純化的二元式教條,讓人反感或忽略了去思考更深層的問題。這裡應該突顯的是愛莉幾近不合理的堅持與理想化,其實愛莉的研究被批評為「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是很精準的用詞。導演的表達應該也算是很精準,從肯特的對話態度、德魯姆林的話語內容(妳沒有發表文章,妳的學術生涯就完了!)、愛莉的回應(So what? It's my life!)等可看出,其實是愛莉太過執著。有趣的觀點又產生了!這樣的執著是科學?還是信仰?所以,在最核心的部分,愛莉其實是極度的依靠她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科學的本質。

喬斯在電視上談他的信仰與現實世界的問題時,愛莉卻在曠野中帶著耳機聽宇宙的聲音,這兩個畫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篤信上帝的喬斯是關心現實社會的,自認唯獨科學的愛莉卻為那看不到、沒有根據的理想,努力不懈!也就在這奇妙的時刻,導演安排了讓奇蹟發生,愛莉收到了外星球傳來的信號!


吳東烈

※電影中最令你有感覺、最震撼你的片段是那裡?為什麼?

這部電影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有兩個地方:

一、當伊莉搭乘太空船到達織女星時,透過太空船的窗戶看到美麗的銀河系。認真說起來這只是大家都看過的銀河系景像,而導演也只短短的花了一秒鐘交待這個畫面(不知道是不是有被老師剪接過?);之後,卻用了4~5倍的時間來詮釋伊莉的臉部表情—清楚地表達出人在造物主(或造物主所造之物)前的驚嘆反映。當然,最精華的地方就是伊莉看到如此美麗的銀河後所說的第一句話:「No words」。沒有任何話可以形容眼見之物。看到此處,感觸頗深:

1、不論是不信神的伊莉,或是信神的帕默,在看到或思考到宇宙萬物之美與秩序的時候,都只能在驚嘆中說出「No words」。伊莉如此,帕默也只能說出「無法想像沒有神的世界」。除此之外沒有辦法多說一句話來表達心中的感觸。真的,神的造物與秩序又豈是被言語所限制的人類所能完全表達的呢?

2、相對於人被神所造萬物而驚訝無語時,回想到聖經說「神就是話」--the Word was God.更覺神人之間的距離不是單單用科學就能解決的。我們唯有如同在片末伊莉在聽證會中的表現—承認自己無力證明所遭遇、所看見的一切卻又想讓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與領受,只好提醒大家更多的謙卑、俯伏下來。

二、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則是片尾的聽證會。在聽證會中,完全認定伊莉不過是被海登所耍的一顆棋子時,那種咄咄逼人所提出來的種種證據:比如在地上所有人的眼睛與各種角度的攝影機所觀察到的結果—太空船「只是」發生故障,又或是伊莉明明花了18小時來回織女星與地球,在大家面前如何可能卻僅是短短一秒鐘?等等的問題都讓讓伊莉無法招架。

1、導演巧妙地塑造出「眼見為憑」因而「理直氣壯」的紀麥可和「憑信生活」而無力反駁的伊莉。這讓我想起以往的我也如此「理智地」自以為所看到的就是事實。我們往往太容易相信自己親眼所見的,然而,當真理不是憑眼見,而是憑信心領受時,有多少人願意如同伊莉一般謙卑、俯伏下來呢?

2、當世人理直氣壯地質疑我的信仰時,我是不是仍然有勇氣站在信仰之前?電影的最後,伊莉承認自己的渺小、承認自己無法回答眾人的眼見;然而她卻沒有因此順從眾人而背棄自己的信仰。相反的,伊莉不和世人爭辯了,因為她找到可以憑信而立的勇氣—唯有謙卑下來才能看見真理。


江耀國

※我們如何相信一件事情是真的?

「我們如何相信一件事情是真的?」(我們如何認識真理?)曾是西方哲學中知識論的基本問題,自17世紀以降有經驗論及理性論的哲學流派爭論不休。然而,在「接觸未來」這部電影中,作者以他的說理、角度出發,邀請每一位觀眾成為小小哲學家,也一起動動腦,加入這個哲思的行列。
女主角依莉是個嚴謹的科學家,她只相信在科學上已經證明為真的事物,可說是「科學真理主義」。男主角帕默則是神學家,當然更重視的心靈的體會及感受。男女主角穿著禮服出席華府的宴會,兩人小溜到陽台上聊天,依莉質疑上帝的存在,她甚至說人類是否害怕孤單,所以創造出上帝。帕默提出一個問題,代替回答:「你愛你的父親嗎?」當依莉表示她非常愛已逝的父親,帕默追問:「證明給我看。」顯然帕默認為「心靈」也是認識真理的途徑,並且透過心靈所掌握的事物更為可貴,他說自己「無法想像上帝不存在的世界」。

依莉終於如願以償地見到外星人了,外星人卻以完全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方式,呈現在她的眼前。外星人以模擬她所長久思念的父親的樣貌出現,一個具有高度智慧並帶有憐憫的作法。依莉感動流淚,但終究瞭解這只是一個巧妙的偽裝。她繼續追問:「我還有好多好多問題要問你…」。其實,當一個人只相信科學時,他(她)所認識的真理,是非常有限的。外星人再度以智慧的話回答:「慢慢來,時間還很長,從來都是這樣的」。這個回答,雖然沒有直接推翻依莉的科學真理主義,但是無疑讓她的真理觀,提高到更高的層次。

我在多年前看過這部電影一次,印象非常深刻。其實,我年輕時曾經想像,外星人並不一定必須是,如地球生物般的存在體 ─ 有形的生命體,需要氧氣、水等維生物質 ─ 因為外星人有可能是「液體」啊!本片令我心中深有同感,片中對於外星人的描述,僅以虛擬、想像的方式出現,也就是外星人可能是無形、無體的「精神」上的「存在」。這比起我自己版本的科幻小說,更勝一籌啊!


蔡淑貞

對於「相信」這件事,有人需要經過證實才能相信、有人感覺對了就相信、有人聽了就信。

伊莉是個科學家,不但以眼見為憑,更要經過證實才信,但為了忠於自己的「信仰」-科學,卻必須坦誠自己並不相信沒經過證實的上帝,也因此失去了上太空艙的資格,但太空艙的炸毀,相信她感受到的,是一種無以言語的被愛感。

對比於無人了解與相信,這個出色科學家多年的專業研究,上帝的存在與否,就如生與死、科學與靈界之間的相通,並非無線電不夠大,而是頻道到底對了沒。

當科學家遇到牧師、當誠實和愛相遇、原來在追求真理的「短程目標」上是可以攜手同行,但當短程目標結束,那永恒的事,却仍要繼續存在。

當伊莉在那個奇妙的時空遇見父親時,她說來之前有下載記憶,我相信她的記憶裡充滿了父親的愛,因此在這個未來的時空中,她才能再度與父親重逢,而諷刺的是,她坐在太空艙(或穿越時空機)裡,拼命要描述和記錄的事,卻是無跡可循。

這部片的劇情充滿了科學和信仰的對談,但並沒有相斥的現象,反倒引人省思信與行之間彼此相扶持的可能性。


杜夢豫

※另一種聲音

故事從遙遠的天際開始,閃爍的星星總讓幼小的伊莉有無限的遐想。母親的離世,使她更好奇她是否居住在某個星球上?當同年齡女孩抱著洋娃娃玩扮家家酒時,她卻被一台無線電深深著迷。每當伊莉思念母親聲音時,她總渴望從無線電耳機裡傳來母親溫暖的聲音,雖然每次都沒有成功,但她從不氣餒。父親說過:「宇宙這麼大,如果只有我們,就太浪費了。」獨自坐在遼闊山崖邊的伊莉自言自語的說:「我需要更大的天線才行。」

製造更大的「天線」成為伊莉探索另一種聲音的目標。爾後她成為傑出的科學家,在無限的天際間傾聽和尋找另一種聲音 ---- 證明父親的話:「宇宙這麼大,如果只有我們,就太浪費了。」,她堅定的相信必有其他物種共生共存在浩瀚宇宙中。

尋求另一種聲音的科學研究是艱辛的,因著一份執著與信念,高雅的伊莉即或被戲稱為「沙漠裡的巫婆」也吾往矣。首當其衝面臨的就是經費問題,一位癌末的企業家赫頓為尋求生命的答案,支持了她的研究計畫。在一次偶然的宴會上,她遇見了帕默,一位篤信上帝並和她一樣執著追求真理的宗教家。當伊莉滔滔於宇宙可能尚有其他文明時,帕默居然說了和她父親說了一樣的話:「若沒有,實在浪費空間。」這聲音讓伊莉驚訝望著帕默說:「阿們!」 心靈多近的兩個人啊!

有一天「天線」的另一端真的從外太空傳回了另一種聲音,這讓伊莉大大振奮,她以科學證明宇宙確實有其他物種文明生存。但這樣的發現卻釀起軒然大波,它挑戰了宗教界、政治界及科學界,各種反對聲浪排山倒海而來。真理面前,人性是醜陋的!一向不看好她的老師杜大衛卻搶奪她發表研究的位置,想登上外太空成為拜訪外星物種第一人,但因著偏激份子炸毀了一切,這反讓伊莉有機會在數年後成為再度登上外太空拜訪外星物種的科學家。

伊莉終於做到了!當她親眼見到宇宙的壯麗,鏡頭停在她睜大眼的雙眸,感動的直說:「太美了,簡直是無法形容!」。接著,她彷彿來到沙灘,在那兒遇見親愛的父親,她興奮的擁抱,但後來從「父親」的言談中才赫然明白其實他並不是真正的父親。「父親」溫暖的聲音對她說:「只有接觸才不會寂寞。」

伊莉回到地球,再度在眾人前面臨對真理的檢視。她無法提出任何實質的證據可證明她曾與外星物種接觸的奇妙經歷,而這樣的處境正如同帕默曾問她:「妳信 神嗎?」,她回答說:「只相信憑據。」 現在她了解真理是無法證明的!是無法辯駁的!真理是詭詐之人的敵人!只有在真理面前,人才顯得如此渺小,只能存敬畏、謙卑和盼望的心來認識真理。

這是場不成功的公聽會,但伊莉卻聽見心中的另一種聲音,是她盡其一生藉著科學的天線,努力追尋的聲音。


邱美榮

「CQ,這裡是W-5 GFO,回答」、「CQ,這裡是W-5 GFO,回答」、「聽見我嗎?回答」、「回答」。在這部片中,伊莉這個呼喚貫穿全劇,從小時候還被父親呵護的時候起,到父親過世,到長大成一位傑出的天文科學家,伊莉這個有聲的呼喚,轉入她的內心成了無聲的呼喚。

「追尋真理」,是最後帕默在媒體面前的宣告,表示這是科學家與神學家一生共同的目標。然而,伊莉能夠在各種挑戰與艱難中堅持追尋真理的動力,似乎與她的內心那無聲的呼喚息息相關。伊莉從出生開始不曾見過自己的母親,但是對母親的懷念深藏在心裡,以致在學習「追星」與無線電的過程中,除了強烈的求知慾之外,還有一個隱藏的目標就是渴望與未曾謀面的母親通訊。因此伊莉在睡前問了父親無線電能不能連絡到母親之後,夜裡忍不住起床打開無線電嚐試連絡母親:「CQ,這裡是W-5 GFO,回答」。

父親驟逝之後,自責的伊莉再次打開無線電試圖與父親通訊:「CQ,這裡是W-5 GFO,回答」。伊莉的父親對她來說不只是父親,也是引她進入科學領域及教導她許多科學知識的老師。片中伊莉和父親一起出現的場景不多,每一段都是伊莉詢問父親一些問題,而父親給她回答或引導。因此,當父親過世之後,伊莉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滿腔的提問,雖然可以經過科學學習的過程得到解答,但是她的內心深處還是渴望能夠再次與父親有那種親密的答問時間。伊莉渴望的回答除了想得到科學提問的答案之外,還有許多埋藏在心裡的人生或生命提問。

什麼是真理?伊莉的追尋與堅持,像奇蹟般地出現一位對科學極為熟悉的贊助者,以致得以實現。伊莉找到了她所追尋的嗎?站在她原本的立場「科學或真理必須有證據能夠證明」,她並沒有找到,因為她所經驗到的沒有證據、無法證實。然而,她真的沒有找到嗎?事實上,她找到了、親身經驗到了,只是無法證實罷了。然而其中對伊莉來說最重要的經歷,不只是與她長久追尋的外星人接觸、對話,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心裡渴望聽到的「回答」。過去幾十年間,伊莉不斷發出訊號:「聽到請回答」,這個訊號似乎從來沒有被聽見、也沒有回答。然而,透過伊莉在太空艙內的與外星人接觸的經歷,卻讓她知道其實有人一直在聆聽。這個經歷完全除去了她生命中長久的孤寂感,以致 她在後來的聽證會中自己見證說「不再孤獨」。

「聽見我嗎?回答」,伊莉這個呼喚穿越在全劇中,然而另一個聲音出現:「我聽見伊莉了」。這聲音來自片中一位盲眼天文科學家肯特。肯特有異於常人的敏銳聽力,可以在許多干擾聲中分辨出必要的聲音、可以辨明不同的聲波。他代表了與聆聽的外星人不同的「聽」,就是「專注的聽」,以致可以聽見、可以聽出別人聽不見的聲音。

伊莉的父親在她開始學習無線電的時候,教導她「慢慢來」,因為尋找一個頻道需要耐性、放慢動作,不能著急。後來,伊莉接觸到的外星人(化身為她父親的樣子)再次提醒她「慢慢來」,因為伊莉所渴望的科學真理急不得。導演似乎在暗示一件事:追尋真理不能急。

最後,導演留下一個伏筆,就是伊莉的經驗其實有留下證據,就是那個錄了十八個小時的影像,只是雜訊干擾什麼都看不見、聽不到。

什麼是真理?是科學證據,還是生命經驗?這部影片最後的結局帶給觀眾許多思考的空間。


徐敏淑

此片令我有很有感覺與震撼的片斷是伊莉在九歲父親過逝後的那一幕,她獨自一人坐在椅子上,極度的憂傷與難過,牧師來看她,說:「……..這是上帝的旨意」時,幼小的她知道父親是患有心臟病,回答牧師說:「若藥放在樓下就來得及。」 對一個自幼與父親相依為命的孩子,她的回答是如此簡單又是很真實的,成為孤兒的她,沒有消極與悲觀,反而因這份曾與父親一起看星球的熱愛與天份,成為她認真、堅定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的追求研究之路,縱使常是面臨孤獨、無助的處境,她依然保有那顆始終如一對科學「真」與實證的精神,即或帕默擔心她上織女星可能就回不來,她卻說:「我從小追尋,我們存在的理由,犧牲生命在所不惜」,她對所熱愛科學的認真、態度與堅定不移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動!使我聯想我對耶穌基督信仰的精神理當如此。


胡平婉

伊莉是個非常聰明也是一個尋求真理的人,從八歲開始,她從和父親的對話中激起了想要探索事實的感動,從小時用通訊設備和遠處聯絡,直到她長大鑽研天文學,並成為敬業、勇敢、堅強的女天文學家並在這方面有傑出成就的人為止,她都執著於探索這個宇宙,也期待能接收到回應。雖然這可能源自於想和沒有見過面的媽媽聯絡,又因九歲那年失去父親,對九歲的伊莉而言,在完全沒有預備之下,連再見都沒有機會說的情況之下,失去他唯一依靠的父親,看到她拿著通訊器一直呼叫他的父親,我看到她獨自一人住在他的家中,讀書及成長,長大後她所研究的也是如此特殊,她有很多時間要戴上耳機尋找從外太空的回應,和尋求經費繼續研究的過程中,她一直都是孤單的。

甚至當她遇到了外星人,他們在她的記憶中都能讀到她對父親的思念及孤單感,我認為這個孤單感是激勵她在專業上不斷的研究的動機之一吧。

我覺得影片中最溫馨的鏡頭在她被代至佛羅里達虛幻的海邊, 外星人面對伊莉許多沒說出的問題,告訴她說: 「只有接觸,才不會寂寞。你們是很特別的生物,人人都不同,但卻一致的感受到失落、空虛、疏離、孤獨。其實你們並不孤獨。」其實回答了她內心真正的問題,因為她內心真的被觸動了,所以她在聽證會的最後說道:「經過了這趟的旅程,最大的收穫是了解我們(人類)是多麼的渺小,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只能存有敬畏、謙卑、與盼望,我會將這分享的渴望,變成我心中永遠的願望。」我相信她會和一直信任她,愛他的帕默同走一條有盼望的路。

另外我對赫頓這個角色也很感興趣,他是伊莉的伯樂。赫頓這個角色是蠻特殊的,他信任伊莉,投資她的理想,即使她失敗了,仍然繼續支持,因為他跟伊莉說:「你是我最寶貴的投資,我碰到好牌一定大膽下注。」赫頓不但是絕頂聰明的科學家,他面臨生命即將結束,想回饋這個世界所給他的一切,我想他應該一直再尋找一個可以達成他想做的事,他能從伊莉的言行中看出她的執著、堅強和理想,發現伊莉正是他所要找的人,這樣的眼光,就像他能解開外星人的密碼一樣的智慧,因他已確知伊莉想做的事,就不斷伸出援手,達成她的理想也成就了赫頓的期待。


汪世曦

電影中最令你有感覺、最震撼你的片段是那裡?為什麼?

伊莉從小是個科學和數理的資優生,他慣用理性的思考去看待他周遭的人事物。比如,他小時候去上主日學,他會問老師:「亞當和夏娃的媳婦從哪裡來?」當他爸爸過世時,牧師安慰著他說:「世事難料,沒有道理可循,有時候我們只能視為上帝的旨意。」伊莉卻說:「我應該把藥放在樓下浴室,這樣就來得及了。」伊莉的回答令牧師十分錯愕。另外,我在伊莉身上看到他的一些信念、理想、夢想,伊莉也用他理性的思考、科學的方法來尋找或達到這些目標。所以,我把電影裡的一些片段組合起來,題目定為「科學裡的尋找」,來談談伊莉想要透過科學的方法來尋找什麼?

1、尋找上帝:表面上伊莉看起來是個無神論者,但是我認為在他的心裡,藏著一位「隱約」的上帝。當帕默在評審會議上問他:「你相信上帝嗎?」伊莉遲疑了一下說:「身為一個科學家,我只相信實證,目前並無資料證明其存在與否。」另一位評審,再問伊莉一次:「你是說你不信上帝?」伊莉又遲疑了一下,還是沒有正面回答問題。因此,我覺得伊莉並沒有完全否定上帝的存在,只是如同他所說的:「要我相信,就得先證明」他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證明上帝的存在,他心裡那位「隱約」的上帝才能成為「真實的」。

2、尋找未知的世界:伊莉從小就對宇宙特別著迷,八歲時就立志要當天文學家,他相信外太空住著一群善良,對地球沒有敵意的外星人。即使他知道星球上多半可能是一堆沼氣和碳合物的組成,他還是非常興奮、滔滔不竭地對帕默說:「我們銀河系就有四千億顆恆星,若行星有生物,宇宙就有數百個文明。」伊莉認為,宇宙是一個未知的世界,也是一個值得他付上代價去尋找探索的藏寶地。

3、尋找逝去的父母:伊莉的媽媽在生伊莉時,因難產而死。伊莉希望透過無線電能跟媽媽通話。但爸爸對他說:「恐怕最強的無線電也辦不到」伊莉卻認為他需要「更大的天線才行」。後來,爸爸過世了,伊莉非常悲傷地透過無線電不停地呼喚著爸爸。當外星人下載伊莉的記憶,變成他爸爸的樣子時,伊莉十分地激動,他多麼渴望跟爸爸見上一面啊﹗逝去的人與活著的人,原本就是二個不同的世界,但是無線電與外星人的偽裝顯示出在伊莉的內心卻是想用科學的方法去尋找在另一個世界的父母。

4、尋找夢想中的天堂:我覺得織女星反映出了伊莉夢想中的天堂。當他看到織女星附近美的像首詩的星系時,他瞪大眼,張大口,不停地說:「太美了...太美了...我無法形容...我無法形容...」當他登上織女星時,眼前背景出現的是小時畫過的佛羅里達的圖像。這些其實也代表著伊莉夢想中的天堂,如同外星人對他說的:「你們擁有美麗的夢想」善良的外星人幫伊莉實現了他的夢想。

5、尋找真理:伊莉尋找的真理是什麼?當帕默問他為什麼一定要登上織女星,連性命都不要?伊莉回答說:「我從小就在追尋我們存在的理由,我們為何而生?我們是誰?如果有機會找出片斷的答案,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想這就是伊莉一直在追尋的真理----生命的意義。而伊莉認為這個生命的意義或許在那遙遠的宇宙間可以找尋得到。

6、尋找情感的認同:帕默與伊莉在信仰上看似二條平行線,帕默很難想像沒有神的世界,伊莉卻認為神的存在必須被證明出來。但科學卻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因為帕默說:「我支持研究科學的動機是來自渴望尋找真理」在追尋科學的真理上,伊莉找到了對帕默情感上的認同。另外,伊莉也期望和人分享,博得別人的認同。他希望有人能相信他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真實的,讓大家都能明白人類在宇宙中是多麼渺小,多麼微不足道,改變他一生的宇宙觀,期待也同樣能改變他人。

伊莉在「科學裡的尋找」對基督徒而言,在聖經中都已有了答案。然而在欣賞這部電影的時候,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過程,是伊莉堅定、不放棄、勇敢追尋夢想的精神,深深地撼動著觀眾的心。


張詠雯

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

我們所信為何?所信是否為真?這是伊莉的信心旅程:

1、單純的相信:伊莉一出生母親就過世,死亡所帶來的分離與失落,讓年幼伊莉因著父親的引導,憑著單純的相信,對天文科學產生寄望--可以藉此跨越死亡的隔絕與母親相遇在銀河中。

2、憑己之力的相信:懷抱著這樣的寄望,當伊莉再次面臨死亡(父親過世)時,他選擇繼續相信科學而拒絕宗教的安慰(神父所言),這時少年伊莉,相信人有能力改變所遭遇的。面對以科學為信仰的成年伊莉,則是用能力不斷證明其所信,相信來自於眼見為憑再加上一點冒險的想像,所有偉大的科學發明幾乎都來自於此,然而再次與代表宗教的帕默對話時,信心受到的挑戰在只「眼見為憑」?伊莉無法相信看不見的上帝,卻同時無法證明她對父親的愛,看不見並不表示他不存在。

3、辯證的相信:即便在她要登上織女星的旅程,大多數人對上帝的信仰並不影響她對科學的信心,甚至將太空之旅視為對宗教信仰反證。

4、從客觀事實到主觀認定的相信:然而就在與太空人相遇的經歷,實證經驗加上理性分析在那刻得到答案(外星人所言:只有接觸,才不會寂寞。你們是很特別的生物,人人都不同,但卻一致的感受到失落、空虛、疏離、孤獨。其實你們並不孤獨…),伊莉從年幼起的單純相信背後隱藏需要得到滿足,同時看到自己的渺小。這是一趟信心的奇幻旅程:人為深處的需要尋求答案,科學所證明的未必是真理,只是證明自己是可信的。不信往往是來自所知有限及妄見,眼見不一定是真實,但內心被觸摸的看不見經歷,卻是千真萬確。但我如何證明我所相信的?

5、看不見的信心:在影片的結尾,伊莉發現自己也置身於一個以往只會輕視和懷疑的處境:儘管自己心中非常確信,但面對普遍的懷疑又無法提供影響任何證明。 她自己也在聽證會上承認作為科學家,如果異地而處,自己也會深表懷疑。

然而經過試驗的信心是:在看不見的當中繼續往前走。這是亞伯拉罕的信,需要冒險過後的信心,正是基督信仰的核心。

我覺得要用科幻片講故事不容易,因為要在充滿想像劇情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再加上充滿思辯的角色對話,最後又要不淪為說教,還要讓聽故事的人不被錯置,程班長,真有你的。


陳啟鳳

簡單的理論往往就是真理?伊莉說:「你知道奧坎的剃刀理論吧?當不同的觀點並陳時,簡單的理論往往就是真理。」

劇中的伊莉其實是單純而執著的人,甚至是到了偏執的地步。從小她似乎就是循著這樣的一個思考邏輯出發,每當她遇到一個難題或挑戰的時候,這樣的信念一直支持她做為尋求答案的基礎。所以:

1、當伊莉問父親「我能跟與死去的媽媽接觸溝通嗎?」父親說,「再厲害的通訊系統都沒辦法!」伊莉跟自己說:「我需要一個更大的耳朵!」

2、父親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去逝,牧師安慰她:「世事難料,很多事的發生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只能說,這是上帝的旨意。」可是對伊莉而言,父親的死與上帝的旨意無關,簡單的說只是因為她在二樓來不及送藥給在一樓的父親。 

3、當帕默與伊莉辯論宗教與科學的議題時,伊莉說:「當你們說科學殺死上帝時,可能答案更簡單,那就是科學證明瞭上帝不存在。人文思想總是會讓事物複雜化,但科學要的是簡單,它是科學進步的動力。…你們說上帝不讓人證明,有沒有可能是更簡單的答案,上帝不存在,是我們為了懼怕孤單,所以創造出上帝?」

伊莉堅持著科學的簡單,拒絕了人文的複雜,然而事情真有這樣簡單嗎?為了能與可能的外星生物接觸,伊莉付上極大的代價,她所經歷種種複雜辛苦的過程,其實一點也不簡單。當她終於實現夢想,飛行在宇宙旅程中途,她看到美麗的星象,忍不住說:「我無法形容的美,應該派一個詩人來的。」這時她所信賴的科學卻一點也派不上用場,她等於承認科學讓她看見美麗卻無法表達,而詩人卻可以藉著主觀與豐富的意象,用無法證明與抽象的語言來呈現眼前的美景,如今這些讓事物複雜化的人文思想過去曾讓伊莉嗤之以鼻,如今她的簡單科學卻要甘拜下風了。

其實伊莉的信念早在篩選與外星接觸人選的評審會上被挑戰了,評審問伊莉:「見到外星人後,如果妳僅被允許詢問一個問題,妳會問什麼問題?」伊莉想了想回答:「我想問他們,為什麼可以這樣高度發展,卻不會因為發展而自我毀滅。」這個科學與人文糾纏的問題,已經顯示伊莉對科學的論證架構已經懷疑了,只是伊莉自己還不清楚。

當剃刀揮向他人的時候,自己不可避免的也要接受同樣的檢驗。伊莉自己經歷了十八小時的宇宙旅程,但是現場所有目擊者所看到的她只是經歷一秒鐘的跌落運動而已。她在聽證會上不斷被挑戰,質疑者同時舉出她之前提的剃刀理論要求伊莉承認所有她的陳述不過是一場陰謀:最簡單的答案,通常就是最可能的答案。伊莉被逼得退無可退,只得承認很有可能是赫頓一手操縱,因為這個答案看起來比複雜的不知名外星人答案簡單。

一生信奉科學的伊莉最後的證詞卻像一個信仰者的見證,她說:「我知道我有經歷過,雖然我無法證實,甚至無法解釋。但作為人類,我所經歷的每件事情,都告訴我,這是真的。我經歷一些很棒的事情,是永遠改變我的事情:一個啟示,一個關於宇宙的啟示,這個啟示不可否認地告訴我們,我們是多麼渺小和無關緊要,以及我們又同時是多麼的稀有和珍貴。這啟示告訴我們,我們是屬於一些比我們更偉大的東西,我們並不孤單,我希望可以分享這一點,我希望所有人,哪怕是有一刻間,可以感到那種敬畏、謙恭和希望,那是我的願望。」

雖然沒有人相信她,就像她之前不相信神一樣。但是伊莉被徹底翻轉了,從此以後,她所崇敬的宇宙不再是人類為了懼怕孤單,而創造出來的。這是伊莉真實的經歷,是永遠改變她的事實:一個啟示,一個關於宇宙的啟示,這個啟示不可否認地告訴我們,我們是多麼渺小和無關緊要,以及我們又同時是多麼的稀有和珍貴。這啟示告訴我們,我們是屬於一些比我們更偉大的東西,我們並不孤單。詩人大衛說:

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 你因敵人的緣故,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敵和報仇的閉口無言。 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 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 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 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詩篇8;1~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