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 影像先知的心靈世界
【柏格曼】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何離棄我?——《第七封印》 陳韻琳
在這百年世紀末中,整整一百年瀰漫著「世界即將終結」的預言,頹廢、墮落、邪惡、虔誠,奇怪的組合在一起。而不同的人,在這世紀末黑暗中,也有不同的處世之道。
【柏格曼】當我不再相信──《魔術師》 陳韻琳
魔術師的face,是一個暗喻,因為當魔術師將其偽裝的鬍子、眉毛、假髮等全數拿掉,他就從一個擁有超能力的人,變成一個江湖術士
【柏格曼】永不可能的和解──《芬妮與亞歷山大》 陳韻琳
無神論的伯格曼,用了所有的聖經典故,但是將上帝信仰削減成魔術信仰。
【柏格曼】曙光——禮讚女性的《薩拉邦德》 陳韻琳
《薩拉邦德》,是伯格曼送給女性的電影,是存在主義導演息影二十年後,釋放出來的盼望。
【黑澤明】從入世英雄到隱世智者——黑澤民電影中的「完人」主題 陳韻琳
每個藝術家這一生,都會透過他最擅長的藝術形式,環繞幾個對他而言是再重要不過的主題。這些主題,多半都是藝術家最關切的、最想告知世人的、或是藝術家自己最想解開的謎題。
【黑澤明】軟弱與謊言——《羅生門》 Robert
羅生門,是一個殘破的樓房,這環境呈現出許多灰色基調的架構,冰冷且令人心麻。
【法提阿金】在德國的戀戀土耳其 陳韻琳
法提.阿金的電影中關注了德國二代移民的精神心靈問題,以他的背景,他尤其關注土耳其二代移民。
【魏德聖】專訪:在英雄與小人物之間 —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 陳韻琳
我一直覺得台灣需要一部像這樣子的史詩電影,陳述一個英雄、一個史詩。台灣在很多的國際處境或者是在一個經濟開發的環境方面,都缺乏一個可以追隨的目標。
【魏德聖】聽眾提問:信仰的影響力 —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 座談整理
這些遺族、這些後代,他們已經被遺忘多少年了,祖先的名字被拿出來講的時候都是在電視、在媒體,都不是在他們的心裡面被重新被叫喚出來。而那一次,他真的感覺到有叫喚他的父親來
【蔡明亮】與蔡明亮對談 Sinner
蔡明亮的電影裡有著一再重複的符碼與鮮明的意象,例如,單調悶沉的車喧、屋裡漏雨的滴答聲響、寂寞的言語與慾望的喘息,裡面穿插著水的滲流、身體的滲流,直到消失與瓦解
【蔡明亮】破敗戲院中的異人世界——《不散》 李四
《不散》故事非常簡單,五個字就能說完 ─ 戲院快關了。故事本身不重要,它提供的人物場景才重要,那是導演想透露訊息的憑據。
【蔡明亮】天橋下的夢幻泡影——《天橋不見了》 果子離
天橋不見了,陳湘琪怔怔站著,從巴黎浪遊歸來,怎麼天橋就消逝了?台北火車站──天橋連鎖起來的記憶鏈條,行走多年的習慣動線,一下子狠狠切斷,只能茫然站立
【李安】悲劇「英雄」?——綠巨人浩克 itstaiho
成為浩克的他不再受社會禮俗的約束,被情緒牽著走除非這股情緒發洩殆盡——或者,轉化成另一股情緒——愛意。
【李安】李安的電影大夢——書籍《十年一覺電影夢》 果子離
再害羞再自閉的人,進入自己熱愛熟悉的領域,輒生龍活虎,光熱散發。李安是天生的電影人,影像世界是他的天地,遨遊迴游,樂在其中,也就不難理解。
【侯孝賢】景框世界中的台灣社會秩序變遷 劉鎮歐
八十年代的台灣新電影有意識地建立嚴肅的電影文化;其中,侯孝賢的電影作品稱得上是台灣社會的文化資產,深刻地反映台灣五十年來的文化、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變遷。
| 第一頁 | 前一頁 | 1 | 2 | 共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