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 女性的依附與獨立〈之二〉──太多幸福?
女性的依附與獨立〈之二〉──太多幸福?
作者:劉曼肅

索菲亞是俄國一個數學家和小說家,被歷史學家、數學家認為是19世紀最偉大的天才數學家之一。41歲時因流行性感冒死於斯德哥爾摩時,她正處於事業的巔峰。

她1891年出生於一個高等教育不提供機會給女性,女性不能單獨旅行,不能公開演講,沒有工作機會的社會。能夠享有極高的聲望,是奮力掙扎的結果,而不是傳奇。孟若的「太多幸福」用小說的筆法寫索菲亞的傳記,從孟若的敘事方式與選材角度,給予人物新的詮釋。

故事以「太多幸福」為題,刻畫女性的幸福期待為何。現代的女性在專業發展上和個人感情上想要兼顧,多半跌跌撞撞,難以得兼。索菲亞是早期這方面的鮮明代表人物。

為何太多幸福?

這是個以「性別偏見」為主題的故事,一開始就以墓園和一隻黑貓暗示悲觀的結果,在此一基調上,故事用「得獎」與「結婚」、「兩個原因」(two triumphs)拉高情緒,立刻再用「索菲亞深信,得獎是感情變調的主因」回到低沉的情緒。

敘述者描述馬克辛和索菲亞相遇,宛如失散多年的親人,俄語傾瀉而出。兩人陷入熱戀。索菲亞「從沒有過這種衝動」,「除了他,腦子裡沒辦法想別的事」。

索菲亞和馬克辛感情變調的原因,就是她的成功。包括她比較有名、受歡迎,他受到冷落、她比較聰明……她為他拒絕了德國人的追求,他卻賭氣說了歹毒的話,說他要照顧別的女人。還有,提醒她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女兒。

她「嚥下自尊」,像沒事的人一樣,繼續寫信和他閒話家常,終究得到一場相聚,以及來年春天的婚約。

這一對戀人的關係非常詭譎,她有時不確定他是否真心,有時覺得自己「不知走向幸福或哀傷」。他們倆人都會發脾氣、使性子,但同為俄國人,處在異國,兩人都能容忍對方。至少,他尊重她全心投入數學的研究工作。在女人步被鼓勵發展事業的時代,這實屬難能可貴。於是她覺得自己「終就要步向幸福」。這句話包含著極其濃厚對幸福的渴望,而馬克辛究竟能不能給她幸福呢?更突顯出婚姻幸福是個賭注。

旅程為故事主軸

故事的主軸是索菲亞得到婚約之後,開始了一趟非常漫長的旅途。索菲亞從法國南部的巴斯,到巴黎、柏林、丹麥。一路舟車勞頓,敘述者以倒敘回顧了索菲亞過去幾個重要的人。她去巴黎探望姊夫和外甥,去柏林探望恩師,旅程中不斷夢到過去。在夢中她重新整理和詮釋自己的人生。

第一個夢是關於她的姊姊、姊夫和外甥。

姊姐安妮塔是個勇於為女權奮鬥的人,她鼓勵索菲亞利用假結婚出國讀書,她自己被杜斯托也夫斯基求過婚,後來愛上法國激進份子賈克拉,普法戰爭時出死入生,賈克拉在凡爾賽落難,還好被索菲亞的假老公維拉狄米爾營救出險境。

第二個夢是關於柏林的恩師維爾斯查司。

她回憶到自己第一次見老師的情景,老師用數學難題想要讓他知難而退,結果卻對她原創性的解題方式驚為天人,收為入門弟子。當時大學不收女生,維爾斯查司卻將索菲亞視為最得意門生,師生經常一起研究。

故事也順勢道出讓老師傷心的一段,索菲亞得到博士學位後,回到俄國,屈服於沒有愛情的婚姻,生了女兒,過了一段平凡女人的日子,沒有研究成果,只享受悠閒生活。這一段時間,索菲亞想要相信「沒有重大成就,人生一樣能十分滿足」。她背棄了數學。她想要愛情,這時,對於多年來遵守假結婚的約定不履行婚姻之實的維拉狄米爾,「她一直感激他,也說服了自己,愛情這種感覺,現實生活裡並不存在,她以為只要如他所願,她倆會更幸福。」

接著,投資錯誤、經商失敗,丈夫的財務問題開始滾雪球般的擴大。直到缺錢時的沮喪和暴躁,丈夫說出「女人要在史上留名,不是靠色誘男人,就是把男人幹掉,……女人天生就是比較落後的族群,自私自利,一旦有了想法,想去幹什麼事,就會變得歇斯底里,最後因為驕傲毀了一切。」
她這才驚醒,回到數學的研究,恢復跟恩師的連絡,在老師的介紹下,她得到瑞典的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的工作機會。

旅程繼續向前,一路上索菲亞喉嚨痛,冷得發抖。在柏林往北的火車上,遇到了一位醫生,這位醫生預料到她的健康情況很差,給了她一粒藥片。旅程非常辛苦,三度換渡輪,使她有冷又餓,還因為沒有零錢,她自己吃力的拿行李,弄得嚴重咳嗽。然而接近斯德哥爾摩時,「她的心彷彿不斷擴張,……心變得越輕,越有活力……一生所有的起伏迭宕與愁苦,悉數化為幻影……腦裡的想法,此時豁然開朗。」

她在瑞典的講學受到非常大的肯定,死前她說,太多幸福了。

事業受阻的控訴

索菲亞一生追求幸福,專業成就以及婚姻家庭都想兼顧。她的人生幾乎要雙贏,就是論文投稿,馬克辛也打算娶她的時候。結果是索菲亞的論文得到勃丁獎,享受盛名。馬克辛覺得受到冷落,想要分開。事實上,這項論文比賽是匿名的,還因為她的論文太精采了,那年特別提高獎金,領獎雖然風光,但是她仍無法得到才智相符的工作,「他們頒了柏丁獎給她……卻吝於給她一份工作。」在女性工作權被壓抑的時代,她最多只能教鄉下的高中。

敘述者藉著索菲亞的外甥尤里口中,說出當時一般人的性別偏見,表面上嫌俄國口音粗魯,其實不滿女人處處要爭平等,「光是得獎,拿很多獎金,做的東西卻沒有人懂,也沒有人在乎,這樣對誰都沒有用處吧。」

身為女性,她的人際關係是受阻的,能賞識索菲亞、與她共事的男人都是傑出的科學家,然而,她卻是這群科學家妻子避不見面的人物。孟若深入到女性議題,她描述男女之間的權利拔河:「男人的腦袋深明破舊立新之道,卻仍逃不出傳統女人的手掌心。」她說明了傑出的女性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因為「妻子是這道防線的守護者」。女性比男性更護衛傳統價值,女性對自己的貶抑更甚於男性。

走向終點

走不出財務泥淖的丈夫自殺,姊姊也生病過世之後,索菲亞也出版了「憶兒時」、「虛無主義女孩」、「列夫斯基家姐妹」等書,她走出傷痛,也儲備了勇氣。「在她遇見馬克辛之後,她才有勇氣坦承這件事。想到自己的幸運、就快到手的自由、即將步入禮堂的丈夫,她帶著笑容……」

馬克辛使她相信自己終究要幸福。「他就是能給你那種神奇的安全感,……就像小女孩窩在父親背彎裡的那種神奇的安全感,你一旦嘗過那滋味,一被子都想要。當然,如果對方愛你,那就再好不過,但就算那僅是為了讓你有保障而必須簽下的古老君子協定,即便不是心甘情願,都能讓你安心。」這段在火車上因為感冒而頭昏的內心思維,文字交纏,將兩個男性的形象交疊纏繞在一起。維拉狄米爾有著營救賈克拉的勇敢,卻不果斷。「始終無法給她溫暖與安全。在他生命的盡頭……,作風丕變,……他對她頤指氣使,……虛有其表,到了可笑的地步。……或許她一直都瞧不起他。……總之她不可能愛他。」而馬克辛給她安全感。

堅強不服輸的索菲亞喉嚨劇痛加上胸抽痛了,咳得厲害,終於吞下了藥片。頭昏腦脹中,她回想自己最愛的數學。她與與三角學第一次的相遇,學習速度之快,彷彿早已認識很久。她趕上了瑞典的講課,第一位女教授的丰采風靡新聞界,病弱的身體又受到風寒,隔天請醫生來,她的病越來越重,想法卻非常多,關於數學、關於寫作……

病了幾天就死了,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以索菲亞的名字命名。

結語

孟若的小說,往往用刻意模糊的敘事結構,取代鮮明的主題呈現,讓平常而平凡的女性形象,從眾所周知的馴化,變為畸型、怪異,她的用意,是要讓千百年來婦女被解讀的方式來個翻轉,用這種委曲、細膩、婉轉的敘事方式,企圖給予讀者新的閱讀經驗,藉以解析及呈現女性真實的內在風貌。

〈太多幸福〉,是孟若著力很深的一篇小說,篇幅比較長,性別觀點也比較犀利,處處批判性別偏見的歷史,對女性的整體過去,投注深刻的關懷。

孟若下筆十分憐惜,主述者與主角的重疊比重大,顯然孟若從索菲亞身上找到很多相似處,我們無從得知孟若的感受,本篇小說的主題,太多幸福,是讚歎,也是辛酸,是滿足,也是遺憾,幸福的滋味與定義極其複雜,一如我們的人生。


問題討論:

1、如果索菲亞的丈夫穩定經營事業,你覺得所菲亞是幸福的嗎?
2、索菲亞一度放棄數學,你覺得是為什麼?
3、女性面臨被壓抑的處境是哪些?男性壓抑女性?還是女性壓抑女性?
4、現代女性兼顧婚姻與事業,面臨的困境是什麼?
5、女性傑出的發展成就,會在婚姻中造成不良作用嗎?


補充資料:索菲亞的生平簡介

1968 假結婚
1969 在海德堡念大學
1871 普法戰爭末期,(夢境所述)安妮塔結婚
1874 關於偏微分方程式論文寫完,獲博士學位
1875 回聖彼得堡假結婚變真夫婦,父親過世,後來的幾年夫婦投資失敗,花光分到的遺產,索菲亞荒廢數學5年
1878 生女兒,丈夫始終謀不到教職,事業失敗,越來越煩燥,索菲亞想回到數學
搬到莫斯科
1881 分居,索菲亞暫居巴黎
1883 丈夫自殺
1884 用德語第一次講學,造成轟動
1885 破產邊緣終獲教職
1887 姊姊病逝
1888 年底得知獲柏丁獎,獎金額外增加,隔年領獎

Sofia Kovalevskaya(暱名 Sonia)發表的數學論文共有十篇。她最重要的論文有兩篇。一篇是前期的「關於偏微分方程的定理」,也就是 Cauchy-Kovalevskaya 定理。第二篇是後期得 Prix Bordin 獎的作品「固體關於定點的旋轉運動」,這是一個古典的數學問題,前後持續了百年之久。

早先有兩個情形已經被研究過。第三個情形最難,而由 Kovalevskaya 解出。做這類運動常見的固體有鐘擺、陀螺和迴旋盤等。論文特色是由於她運作自如的才智,對分析的熟練,能把很艱深的問題處理得清晰、簡潔又漂亮。

Kovalevskaya 最重要的文學作品有三本。一本是她和 Anna Carlotta Leffler 合著的《奮向幸福》(The Struggle for Happiness),另外兩本是她為紀念敬愛的姊姊 Anna 而寫,膾炙人口的《憶兒時》(A Russian Childhood) 和《虛無主義女孩》(A Nihilist Girl)。


附註:索菲亞的人生旅程

在俄國因假婚姻(維拉迪米爾)得以出國到德國學習數學,受教於威爾斯查斯

1871 離開德國柏林赴巴黎(應是去處理賈克拉被抓被關之事)。
1874 拿到學位回俄國,終於跟維拉迪米爾成為真夫妻。曾經很幸福。儘管丈夫拿到博士學位,卻因政治動盪,丈夫出版事業失敗,經商又再失敗,變了一個人,開始對她有敵意。她再度去德國找老師。丈夫自殺後她非常自責哀傷,開始解題。老師協助她在瑞典拿到教授資格。 
1888 跟馬克辛認識於瑞典,年底得到法國勃丁獎。馬克辛隨即離開她回法國標利。   
1891 跟馬克辛(偉大之人)在義大利墓園,說,我們新年頭一天就來墓園散步,我們當中有一人會死。

回瑞典的旅程。

標利→坎城(自這裡跟馬克辛分開,開始有感冒徵狀)→巴黎(去看姊夫賈克拉與外甥) →柏林(去看恩師威爾斯查斯)(回朔數學天賦與第一次婚姻的幸福與不幸) →離開柏林的火車上遇見一位醫生,建議她避開丹麥哥本哈根寧可繞道遠路→瑞典

延伸閱讀: